熹平四年(176年),刘备16岁,洛阳。
就这样,在声色犬马和觥筹交错中,刘备在繁华的洛阳城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。那些日子,他既感到快乐,又觉得非常长见识,尽管这段日子并不长久。他几乎每天都与公孙大哥混在一起,无论是探讨武艺,还是讨论时局,亦或是结交一些朋友,都让他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。
然而,安稳的日子总是短暂的。就在他们享受这段年少轻狂的岁月的时候,庐江郡突然传来了蛮族叛乱的消息。朝廷急忙寻找能够稳定局势的人选,他们想到了在附近九江郡有深厚民众基础的卢植。卢植在任太守期间,以恩威并施、信义为本的治理方式赢得了当地人的深厚敬意。因此,朝廷迅速任命卢植为庐江郡太守,希望他能够迅速平息叛乱。
卢植将所有弟子召集到了一起,室内一片寂静,只有轩外偶尔传来的风声打破这凝重的氛围。刘备站在人群中,他从老师卢植铁青的脸色和紧皱的眉头中,敏锐地感觉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严肃气氛。
卢植环视了一圈在场的弟子,一字一句,语气沉重地道:“你们跟我学习的时间虽然不长,但在德行和学问上也都刚刚稍有长进。然而,如今天下动荡不安,叛乱四起,局势危急。朝廷正值用人之际,我身为臣子,自当挺身而出。我奉天子之命,即刻就要动身前往讨贼。对于你们,我心中有愧,不能继续亲自教导;但对于天下,我不能有愧。我走之后,你们要继续勤于学问,努力成长。待到学成之日,要报效朝廷,为天子分忧解难。若是有缘,我们或许还有再见之日。现在,我就要走了!如果你们归途中路费不足,可来找我相助。”
刘备听着老师的话,心里感到异常沉重。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如同重锤一般,力有千钧,狠狠地砸在他的心头。他深刻地感受到,这一段话比老师平时念的那些经文对他的影响要深远得多。老师的言传身教,让他心中涌起了一股无穷的力量,一种想要为天下苍生做点什么的冲动。然而,他也清楚地知道,自己现在还年少力微,很多事情都力不从心。他只能默默地向老师深施一礼,低着头,一直默默地等待着老师离开。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老师的敬仰和不舍,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。他知道,自己必须要更加努力,才能不负老师的期望,才能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卢植的离开,也意味着刘备在洛阳的求学之旅走到了尽头。
与此同时,洛阳的政治风云也在变幻。年轻气盛的曹操不慎得罪了朝中的权贵。但因为家境显赫,这些权贵难以直接中伤曹操,于是采用了一种更为狡猾的方式——他们以举荐为名,将曹操明升暗降,外调为顿丘县令,使其远离了洛阳的政治中心。同样,袁绍也因为升职为濮阳令而离开了洛阳。在洛阳的这段时间里,虽然袁绍和曹操对刘备态度客气,但由于他们之间身份地位的巨大差异,这种客气更多地只停留在场面话上,并未像与公孙瓒那般有深厚的朝夕相处之情。刘备也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,所以他更加珍惜与公孙瓒的友谊,同时也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期待与不确定。
在归乡的途中,刘备一直在思考袁绍和曹操为什么就能年纪轻轻就能委以重任。他深刻认识到,在这个乱世之中,名声和形象至关重要。自己虽然出身寒微,但只有通过塑造一个积极、正面的形象,比如袁绍的弘雅,曹操的大气和敢作敢为等等,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,为出人头地奠定基础。
远远看到涿郡的那棵大桑树,刘备觉得一阵兴奋。如今的他已经今非昔比了,他不但是皇室宗亲,卢先生的高徒,还是洛阳留学归来的大才了。
更新时间:2025-01-11 21:17:4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