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阿弥陀佛,谢谢师父的慈悲开示。”这位阿姨也双手合十,然后给师父顶了一个头。师父连忙一闪身站到一旁,口诵佛号道:“阿弥陀佛,老菩萨快请起。”
等这两位居士问完问题以后,其他居士也都陆续的离开了光明寺。这个时候,这位师父看见冯文丹夫妻却没有要走的意思,老和尚通过观察冯文丹的双目,能够感觉到这个年轻人应该也有不错的修行造诣。因为刚才的自己的回答,这位年轻人的眼神告诉他,对方理解了他这样开示的深层含义。不用言语的交流,其实就可以感知出对方的境界,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,如果双方都是明白人的话,一个眼神也都明白了彼此的想法。
老和尚难得遇到了知音,于是对冯文丹夫妻说道:“二位小友,有什么问题吗?”
冯文丹赶忙双手合十道:“师父好!我们夫妻从港城到曹州探亲,听我岳父说这里有座寺庙,所以特意过来参拜一下,结果有缘听到师父您的善巧开示,受益良多。敢问师父上下?”
“贫僧昌吉,原来是远道而来的朋友,已经到晚上过斋的时间了,请两位小友到斋堂一起过斋吧!”昌吉师父热情的说道。
冯文丹见时间不早了,于是从兜里取出了二百元,双手递给了昌吉师父道:“师父,时间不早了,我明天再来拜访您。这是弟子的一点心意,请您收下。”
昌吉师父也没有客气,接过了钱,然后说道:“阿弥陀佛,明天见。祝小施主吉祥如意,福慧增长。”
“阿弥陀佛,师父明天见。”冯文丹夫妻跟昌吉师父道别回家了。
在路上冯文丹问妻子道:“这位师父给你的感觉怎么样?”
“感觉不出来,毕竟我接触的出家师父,除了智仁师父,就没见过其他的出家师父了。怎么说呢?我感觉这位昌吉师父,好像比智仁师父幽默一些,感觉说话没有智仁师父那么严谨,但是却很通俗易懂。”
“你总结的太好了,昌吉师父开示得非常圆融而且不拘小节,如果非要从佛教教理上去推敲,肯定是有一些问题的,可是如果从方便摄众的角度。他主要面临的是这些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信众,用这种善巧的开示方法,确实是更加的实用,也能更好增强信众对佛法的信心。
而智仁师父的信众则更多的是一些知识分子,好多大学教授和博士,研究生。对这一类有着很强思辨能力的信众来讲,如果这样开示肯定是无法让他们信服的,所以智仁师父的讲法往往都是逻辑严谨,引经据典的。而且智仁师父的佛教理论主要是中观应成派的思想,这种佛教理论是需要有一定学识的人,才能搞清楚的。这就是两位师父,因为信众群体的不同,而采取了不同的讲法形式。”
“哦!你这样一说,我就理解了,这么说这位昌吉师父应该是一位佛门高僧了。”
“是的,他的佛学造诣应该是非常精深的,只是针对不同的人,会采取不同的讲法形式,这种把高深的佛法,讲得如此通俗易懂,确实需要有真修实证,才能如此轻松的做到深入浅出的讲解。”
不一会冯文丹夫妻就回到了岳父的家,家里有暖气,一进屋让冯文丹感受到了一种家的温馨。刚才在光明寺诵经的时候,确实有点太冷了。冯文丹心想,昌吉师父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,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为信众传播佛法。这真是令人敬佩的举动。“山不在高有仙则名,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”,光明寺尽管是一个非常小的寺庙,没有高大的山门,没有天王殿,甚至没有雄伟的大雄宝殿。可是就是这样一座小庙,却让冯文丹心生向往。就是因为光明寺里有昌吉师父这样一位隐修的高僧大德,这才让冯文丹有种莫名的欣喜,心里对明天拜访昌吉师父充满着向往。
岳父见冯文丹高兴得进屋,就问道:“怎么样找到那座寺庙了吗?”
“爸,找到了,不过是一个叫做光明寺的小庙。让人意外的是,庙里的主持昌吉师父是一个佛法造诣很深的人。今天我们去得有点晚,他该吃晚饭了,所以没有做进一步的交流。不过我们约好了,明天上午再去拜访他。”冯文丹回答道。
“嗯!寺庙再小,有值得拜访的人就很好。反之,再大的寺庙,如果没有值得参访的和尚,那么就是一个旅游景点,对你这样的佛门居士意义也不大。”
“爸您说得太好了,现在我出去旅游,碰到一些寺庙,尽管建造得富丽堂皇,但是却充满着商业行为。这样的寺庙因为没有真正修行的出家师父,我去了一次就不想去第二次了。可是今天我们这里的光明寺,却给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,在如此简陋的环境里让我看到了昌吉师父,令人敬仰的大乘菩萨行。”
“嗯!当信仰都被贩卖了的时候,我们去这些寺庙的意义也就不大了。既然光明寺有这样真修行的出家师父,你明天就好好的去向人家请教学习吧!年轻人一定要谦虚,不要骄傲。”岳父说道。
“爸,我会的。能够在这里碰到这种有修行的出家师父,对我来讲也是一种很大的机缘。明天我会好好的去光明寺,向昌吉师父请教的。”
岳父汇报完去光明寺的情况后,冯文丹就去哄儿子了。而妻子则到厨房帮助岳母准备晚饭了,这就是现实的生活。现实的生活就是柴米油盐的重复,就是日复一日的轮回。我们根本不知道明天的太阳是否仍会照常升起,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却坚定的相信明天太阳依旧会升起,这种坚信的原因源于我们过往的经验,可是这种经验不一定是可靠的,但是我们却很少有人会这么思考。我们相信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,却不愿意相信前世今生,尤其是持有非命论思想的人,根本不信因果,从而肆意妄为。
“那就多谢师父了。我皈依佛门也有些年头了,而且在皈依佛门之前,我就有常年静坐的习惯。昨天碰到您给几位老菩萨随机开示的法语,感觉很受启发。弟子内心深处也确实有一些修行上的困惑,希望师父给予指点。
首先想跟师父请教一个问题,世尊出生后为什么会向四方各行七步,然后举右手诵曰‘天上天下唯我独尊’呢?”
“小友这个问题可是一个大问题,很多人在看世尊传记的时候,也是匆匆读过,估计很少有人会象小友这样提起疑情的。尽管佛门中人对世尊出生这段经历,用了非常神奇的描述,但是这样来描述世尊的出世,会让我们把他老人家当成一位高高在上的神袛,这是神化的佛教,不利于人间佛教的推广。其实世尊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,通过修行解脱之法,最终悟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解脱者。而且他老人家传法四十九年之后,在娑罗树下因食用了不洁的食物,导致腹泻而涅槃。他的一生是正常的出生,通过解脱道的刻苦修学而悟道证道,最终以涅槃而结束了他传经说法的一生。
如果我们始终宣传世尊出世时的神迹,那么世尊就是生而神灵的人,这是不可超越的,是生下来就超越我辈凡夫的,那么普通的凡夫学佛的意义在哪里呢?难道成佛的愿望都要放在不可想象,不可捉摸的来世吗?或者是几大阿僧祇劫以后的无数世吗?
小友今天能够有这样一个提问,足以证明你是一个确有修行的人,而且相信你也有自己的见解。既然心中已经有了见解,何不分享给我听一听?”
面对着心思通透的昌吉师父,冯文丹腼腆的一笑,然后回答道:“师父,既然这么说了,弟子也就斗胆揣测一下圣意,也许是曲解圣意,但是至少说明这个世界上还有弟子这样一种理解方式。不当之处,恳请师父不吝指正。
我觉得世尊的出生,其实跟我们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。佛教典籍里描述,世尊是从摩耶夫人右胁而出。而在世尊出生七天以后,摩耶夫人就往生了。如果我们把佛经里所有的神话色彩都去掉的话,我大胆猜测当年世尊的出生应该是难产,而且因为难产最终导致了摩耶夫人的去世。可是如果在佛教经典里描述得如此现实的话,对后世的很多信众来讲,应该是很难接受这个现实的。为了迎合后世的信众,所以世尊的出生便被赋予很多的瑞象。但是这些用心良苦的大德,又在这些瑞象背后暗含了很多佛门修证的隐喻,通过这些瑞象的解读就可以知道世尊的真实教诫。”
冯文丹说道这里,昌吉师父点点头,并鼓励道:“小友的观点很新颖,见解很独到,请你继续把你的观点说完。”
“谢谢师父的鼓励。我觉得世尊向四方各行七步,其实是暗指每一个人出生以后都会建立起自己的眼识、耳识,鼻识,舌识,身识,意识这六识,最终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第七识名为俱生我执或者叫做末那识,所以出生后不但是世尊要走这七步,就算是我们普通凡夫,也要走这七步。
世尊举右手指天诵曰‘天上天下,唯我独尊’,我的理解是右手指天代表空性,左手指地代表妙有,知道空性,知道妙有的即为‘我’,因为有‘我’的存在才有空性和妙有的展现,所以是唯‘我’独尊的。
佛教典籍里的瑞象描述其实是想告诉我们佛门弟子,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要明白自己七识的形成原因,需要通过修行不断的打破这个牢不可破的我执。但是破我执的同时也不要妄自菲薄,要知道成佛是通过这个‘我’成的,离开了我则没有佛可成,离开了‘我’则无法知道空性和妙有,所以唯我独尊,是那个抛弃了自我意识的,无量觉知的‘我’。师父,弟子揣测圣意,不敬之处恳请师父慈悲谅解。”
更新时间:2025-01-11 23:01:31